康太太网上药店 > 用药指导 >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解释: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又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本栏目为您详细介绍常见的神经系统类疾病的相关用药指导,包括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禁忌症等相关文章,为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具体的用药注意事项建议在专业药师或医生指导下使用。

神经系统用药指导

  • 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口服后0.5~2小时血药浓度可达峰值,剂量在650mg以下时血药浓度为5~20μg/ml,作用持续时间为3~4小时。哺乳期妇女服用本品650mg,1~2小时后乳汁中浓度为10~15μg/ml;半衰期(t1/2)为1.35~3.5小时。本品主要以与葡糖醛酸结合的形式从肾脏排泄,24小时内约有3%以原形随尿排出。...[查看全文]
  • 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是一种解热镇痛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主要用于儿童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对乙酰氨基酚可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PGE1缓激肽和组胺等的合成和释放,它的减少将导致中枢体温调定点下降,体表温度感受器感觉相对较热,进而通过神经调节引起血管扩张的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出汗而达到解热的作用。对乙酰氨基酚的半衰期一般为1-4小时,仅对轻、中度疼痛有效。...[查看全文]
  • 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90%~95%在肝脏代谢,主要与葡糖醛酸、硫酸及半胱氨酸结合。中间代谢产物对肝脏有毒性作用。半衰期(t1/2)一般为1~4小时(平均2小时),肾功能不全时不变,但在某些肝病患者可能延长,老年人和新生儿可有所延长,而小儿则有所缩短。...[查看全文]
  • 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适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疼痛,如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关节痛、神经痛、偏头痛及痛经等。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因仅能缓解发热和疼痛症状,抗炎作用极微,故不能消除关节炎引起的红、肿和活动障碍,也不能用以代替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各种类型关节炎(骨关节炎例外)。...[查看全文]
  • 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解热作用则可能是通过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周围血管扩张,出汗与散热而起作用,及可能与下视丘的前列腺素合成受到抑制有关。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口服后自胃肠道吸收迅速而完全(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后服药可能降低吸收),吸收后在体液中分布均匀,约有25%与血浆蛋白结合。小量时(血药浓度小于60μg/ml)与蛋白结合不明显,大量或中毒量则结合率较高,可达43%。...[查看全文]
  • 医学术语,又称发烧。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称为发热。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许多因素(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的影响。因此判定是否发热,最好是和自己平时同样条件下的体温相比较。如不知自己原来的体温,则腋窝体温(检测10分钟)超过37.4℃可定为发热。...[查看全文]
  • 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为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解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而镇痛作用较弱。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可能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前列腺素的合成以及阻断痛觉神经末梢的冲动而产生镇痛。...[查看全文]
  • 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适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疼痛,如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关节痛、神经痛、偏头痛及痛经等。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因仅能缓解发热和疼痛症状,抗炎作用极微,故不能消除关节炎引起的红、肿和活动障碍,也不能用以代替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各种类型关节炎(骨关节炎例外)。...[查看全文]
  • 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解热作用则可能是通过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产生周围血管扩张,出汗与散热而起作用,及可能与下视丘的前列腺素合成受到抑制有关。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口服后自胃肠道吸收迅速而完全(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后服药可能降低吸收),吸收后在体液中分布均匀,约有25%与血浆蛋白结合。小量时(血药浓度小于60μg/ml)与蛋白结合不明显,大量或中毒量则结合率较高,可达43%。...[查看全文]
  • 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为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解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而镇痛作用较弱。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可能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前列腺素的合成以及阻断痛觉神经末梢的冲动而产生镇痛。...[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