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康大药房 > 用药指导 > 皮肤疾病
皮肤疾病
解释:皮肤病(dermatosis)是发生在皮肤和皮肤附属器官疾病的总称。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病的种类不但繁多,多种内脏发生的疾病也可以在皮肤上有表现。引起皮肤病的原因很多,比如感染因素引起的皮肤病,如麻风、疥疮、真菌病、皮肤细菌感染等常常有一定的传染性。

本栏目为您详细介绍常见的皮肤疾病类疾病的相关用药指导,包括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禁忌症等相关文章,为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具体的用药注意事项建议在专业药师或医生指导下使用。

皮肤疾病用药指导

  • 复方酮康唑软膏为复方制剂,每克含酮康唑15毫克,丙酸氯倍他索0.25毫克,性状为黄白色软膏,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那么,本品的不良反应是哪些?...[查看全文]
  • 复方酮康唑软膏的作用机制主要为高度选择性干扰真菌的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从而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复方酮康唑软膏中的丙酸氯倍他索属外用的强效皮质激素。作用迅速,具有较强的毛细血管收缩作用及抗炎作用。...[查看全文]
  • 泛昔洛韦片的作用机制如下:泛昔洛韦片在感染上述病毒的细胞中,病毒胸苷激酶将喷昔洛韦磷酸化成单磷酸喷昔洛韦,后者再由细胞激酶将其转化为三磷酸喷昔洛韦。泛昔洛韦片体外试验研究显示,三磷酸喷昔洛韦通过与三磷酸鸟苷竞争,抑制HSV-2多聚酶的活性,从而选择性抑制疱疹病毒DNA的合成和复制。...[查看全文]
  • 泛昔洛韦片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小于20%。全血/血浆分配比率接近于1。泛昔洛韦片口服后在体内经由醛类氧化酶催化为喷昔洛韦而发生作用,失去活性的代谢物有6-去氧喷昔洛韦、单乙酰喷昔洛韦和6-去氧乙酰喷昔洛韦等,每种都少于服用量的0.5%,血或尿中几乎检测不到泛昔洛韦,泛昔洛韦片主要以喷昔洛韦和6-去氧喷昔洛韦形式经肾脏排出。...[查看全文]
  • 泛昔洛韦片的作用机制如下:泛昔洛韦片在感染上述病毒的细胞中,病毒胸苷激酶将喷昔洛韦磷酸化成单磷酸喷昔洛韦,后者再由细胞激酶将其转化为三磷酸喷昔洛韦。泛昔洛韦片体外试验研究显示,三磷酸喷昔洛韦通过与三磷酸鸟苷竞争,抑制HSV-2多聚酶的活性,从而选择性抑制疱疹病毒DNA的合成和复制。...[查看全文]
  • 泛昔洛韦片对124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口服泛昔洛韦片0.5g后,得到的喷昔洛韦的峰浓度(Cmax)为3.3±0.8mg/L,达峰时间为0.9±0.5小时,泛昔洛韦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为8.6±1.9mg.h/L,血消除半衰期(t1/2β)为2.3±0.4小时。...[查看全文]
  • 泛昔洛韦片的作用机制如下:泛昔洛韦片在感染上述病毒的细胞中,病毒胸苷激酶将喷昔洛韦磷酸化成单磷酸喷昔洛韦,后者再由细胞激酶将其转化为三磷酸喷昔洛韦。泛昔洛韦片体外试验研究显示,三磷酸喷昔洛韦通过与三磷酸鸟苷竞争,抑制HSV-2多聚酶的活性,从而选择性抑制疱疹病毒DNA的合成和复制。...[查看全文]
  • 泛昔洛韦片在体内迅速转化为有抗病毒活性的化合物喷昔洛韦,后者对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Ⅱ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以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有抑制作用。泛昔洛韦片在细胞培养研究中,泛昔洛韦片对下述病毒的抑制作用强弱次序排列为HSV-1、HSV-2、VZV。...[查看全文]
  • 泛昔洛韦片在体内迅速转化为有抗病毒活性的化合物喷昔洛韦,后者对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Ⅱ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以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有抑制作用。泛昔洛韦片在细胞培养研究中,泛昔洛韦片对下述病毒的抑制作用强弱次序排列为HSV-1、HSV-2、VZV。...[查看全文]
  • 泛昔洛韦片对124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口服泛昔洛韦片0.5g后,得到的喷昔洛韦的峰浓度(Cmax)为3.3±0.8mg/L,达峰时间为0.9±0.5小时,泛昔洛韦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为8.6±1.9mg.h/L,血消除半衰期(t1/2β)为2.3±0.4小时。...[查看全文]
相关药品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