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康大药房 > 用药指导 > 肠胃用药
肠胃用药
解释:胃肠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总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0%左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特别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入更为多见,男性高于女性,如不及时治疗,长期反复发作,极易转化为癌肿。胃肠病历来被医家视为疑难之证,一旦得病,应及时治疗、长期服药,才能控制或治愈。

本栏目为您详细介绍常见的肠胃用药类疾病的相关用药指导,包括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禁忌症等相关文章,为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具体的用药注意事项建议在专业药师或医生指导下使用。

肠胃用药用药指导

  • 乌梅丸主要成分中含有乌梅,体外实验表明:乌梅水煎液对炭疽杆菌、白喉和类白喉杆菌、枯草杆菌、葡萄球菌(金黄色、柠檬色、白色)、肺炎球菌皆有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等肠内致病菌也有效,而对甲或乙种链球菌无作用.50%煎液(纸片法)对百日咳杆菌和脑膜炎球菌作用最强,对肺炎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作用中等,对牛型布杆菌和白喉杆菌也有作用。...[查看全文]
  • 苦参片的主要成分为苦参,苦参主要含苦参碱,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心律失常、升白细胞及抗肿瘤等作用。苦参碱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乙型链球菌、皮肤真菌及滴虫均有抑制作用。苦参能使心律减慢,传导延长,心肌兴奋性降低。苦参碱对白细胞减少症有明显的治疗效应。苦参碱对移植性小鼠肉瘤S180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为61.5%。此外,苦参还具有平喘祛痰及利尿等作用。...[查看全文]
  • 乌梅丸中的细辛对致炎剂角叉菜胶、酵母、蛋清、甲醛等所致的大鼠关节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对抗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抑制抗血清引起的大鼠皮肤浮肿、由组织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抑制塑料环和棉球肉芽增生。对去肾上腺的大鼠,仍有抗炎作用。因此,乌梅丸具有较好的消炎作用,可用于治疗慢性肠胃炎、结肠炎。...[查看全文]
  •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篇》,由乌梅(酸醋浸)、黄连、黄柏、细辛、花椒、干姜、桂枝、炮附子、当归、人参组成。...[查看全文]
  • 乌梅丸为“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而厥阴应象于肝,肝上连心包,下接肾系,内寄相火。邪犯厥阴,肝之体用失调,阴阳各趋其极,上热下寒,虚实夹杂,肝脾不调,肝胃不和,气机逆乱,升降失常。...[查看全文]
  • 仲景之乌梅丸,方后注云“亦主久痢”,对于暴痢下注,历代医家多有避讳,是恐乌梅之酸收敛邪。然《千金要方》中乌梅丸(由黄连、乌梅组成)却用以治疗暴痢、新痢,且“服之无不瘥”。说明对乌梅酸收敛邪的认识并不确切。...[查看全文]
  •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其主要组成成分为乌梅300枚,细辛6两,干姜10两,黄连16两,当归4两,附子6两(炮,去皮),蜀椒(出汗)4两,桂枝(去皮)6两,人参6两,黄柏6两。上药各为末,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1宿,去核,蒸之5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炼蜜为丸。...[查看全文]
  • 乌梅丸方中由10味药组成。主治寒热错杂,蛔虫窜扰所致的蛔厥、久痢、厥阴头痛。方中马梅味酸,苦酒醋渍而重用,既可安蛔,又能止痛,故为主药。蛔动因于脏寒,故以干姜、附子、细辛、蜀椒、桂枝温肾暖脾,以除脏寒;且五药皆辛,李可制蛔,其中细辛、蜀椒更具杀虫之用,故又可助乌梅安蛔止痛;素病蛔疾,必损气血,故又以人参益气,当归养血,合而扶正补虚;俱为辅药。佐以黄连、黄柏苦寒清热,兼制辛热诸药,以杜绝伤阴动火之弊,且味苦兼能下蛔。...[查看全文]
  • 乌梅丸主要有麻醉虫体,增强胆囊收缩、增加胆汁分泌,松弛奥狄氏括约肌,抑菌,镇痛等作用。具体如下:...[查看全文]
  • 乌梅丸方,从药性上讲,既有寒性的黄连、黄柏,也有热性的细辛、桂枝、干姜、花椒、附子,可谓寒热并用。从药味上讲,有辛味的细辛、桂枝、干姜、花椒、附子,有甘味的人参、当归、米饭、白蜜,有苦味的黄连、黄柏,也有酸味的乌梅、苦酒,可谓辛甘酸苦合用。...[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