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康大药房 > 用药指导 > 肠胃用药
肠胃用药
解释:胃肠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总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0%左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特别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入更为多见,男性高于女性,如不及时治疗,长期反复发作,极易转化为癌肿。胃肠病历来被医家视为疑难之证,一旦得病,应及时治疗、长期服药,才能控制或治愈。

本栏目为您详细介绍常见的肠胃用药类疾病的相关用药指导,包括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禁忌症等相关文章,为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具体的用药注意事项建议在专业药师或医生指导下使用。

肠胃用药用药指导

  • 乌梅丸方,从药性上讲,既有寒性的黄连、黄柏,也有热性的细辛、桂枝、干姜、花椒、附子,可谓寒热并用。从药味上讲,有辛味的细辛、桂枝、干姜、花椒、附子,有甘味的人参、当归、米饭、白蜜,有苦味的黄连、黄柏,也有酸味的乌梅、苦酒,可谓辛甘酸苦合用。...[查看全文]
  • 乌梅丸方中由10味药组成。主治寒热错杂,蛔虫窜扰所致的蛔厥、久痢、厥阴头痛。方中马梅味酸,苦酒醋渍而重用,既可安蛔,又能止痛,故为主药。蛔动因于脏寒,故以干姜、附子、细辛、蜀椒、桂枝温肾暖脾,以除脏寒;且五药皆辛,李可制蛔,其中细辛、蜀椒更具杀虫之用,故又可助乌梅安蛔止痛;素病蛔疾,必损气血,故又以人参益气,当归养血,合而扶正补虚;俱为辅药。佐以黄连、黄柏苦寒清热,兼制辛热诸药,以杜绝伤阴动火之弊,且味苦兼能下蛔。...[查看全文]
  • 乌梅丸方中重用乌梅味酸以安蛔,配细辛、干姜、桂枝、附子、川椒辛热之品以温脏驱蛔,黄连、黄柏苦寒之品以清热下蛔;更以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以顾正气之不足。全方合用,具有温脏安蛔,寒热并治,邪正兼顾之功。为治疗脏寒蛔厥的要方。临床应用于腹痛时作,烦闷呕吐,常自吐蛔,手足厥冷为辨证要点。...[查看全文]
  • 乌梅丸的症状可以理解为“蛔病日久,蛔虫上攻,胆区绞痛,脉微而厥,或时烦,得食而呕,或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者,或下利者,乌梅丸主之”或者是“厥阴病,实邪攻冲,心腹绞痛,脉微而厥,或时烦,得食而呕,或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者,或下利者,乌梅丸主之”。...[查看全文]
  •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我们经常服用的很多常用药物也是如此,服用药物后病情得到缓解,但往往会留下后遗症,有的药物会使你肚子痛、上吐下泻,有的药物会使你睡不着觉。但是临床上并没有发现任何有关乌梅丸的后遗症的表现,而且乌梅丸至今为止还未发现不好的不良反应,所以乌梅丸的安全性是比较好的,大家可以放心使用治疗。...[查看全文]
  • 在中国的中药古籍《金匮要略》中,就有一个名为“乌梅丸”的处方。这个处方是将没有成熟的梅子蒸熟后晾干、制成丸,具有解热、镇咳和驱虫的功效。乌梅丸主要的作用治疗蛔厥,久痢,厥阴头痛。或脾胃虚引起之胃脘痛,肢体瘦弱。蛔厥证、厥阴头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至吐蛔、手足厥冷、腹痛时作。...[查看全文]
  •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用法用量为: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以粥饮调下,不计时候。...[查看全文]
  • 按乌梅丸。主胃气虚而寒热错杂之邪积于胸中所以蛔不安。而时时上攻。故仍用寒热错杂之味治之。方中乌梅之酸以开胃蜀椒之辛以泄滞。连柏之苦以降气。盖蛔闻酸则定。见辛则伏。遇苦则下也。其他参归以补中气之虚寒。姜附以温胸中之寒饮。若无饮则不呕逆。蛔亦不上矣。辛桂以祛陷内之热邪。若无热邪。虽有寒饮。亦不致于呕逆。若不呕逆。则胃气总虚。亦不致于蛔厥矣。...[查看全文]
  • 乌梅丸的主要成分有乌梅肉、黄连、黄柏、附子(炙)、干姜、桂枝、细辛、青椒(去目)、人参、当归。药理作用:乌梅丸主要有麻醉虫体,增强胆囊收缩、增加胆汁分泌,松弛奥狄氏括约肌,抑菌,镇痛等作用。...[查看全文]
  • 乌梅丸的主要成分为乌梅肉、黄连、黄柏、附子(炙)、干姜、桂枝、细辛、青椒(去目)、人参、当归,为黑色的水蜜丸;味苦、酸、略辛辣。乌梅丸温脏安蛔。用于治疗蛔厥,久痢,厥阴头痛,或脾胃虚引起之胃脘痛,肢体瘦弱。...[查看全文]
相关药品推荐更多>>